top of page

地圖集(work-in-progress)

此計劃目前持續進行中。如果你/妳想與我分享你的地圖(不限主題),歡迎寫信或email給我! :)

 「那裡真的也沒什麼。就像一個你居住的地方。工作室唯一有用的地方是、在過一陣子之後你開始可以想像一些事情。例如就像走進一片森林。今天這裡可能沒什麼,但或許過了兩個星期之後,就會開始變得有什麼」

 

“Really there’s nothing here. It’s like a place where you live. The only useful thing about the studio is that after some time you can imagine something. A forest, for example. I walk in it. Today it is nothing for me, but perhaps in two weeks it will become something.

- Christian Boltanski, ‘Studio Visit’, Tate Magazine, no. 2, Summer,2005

 

這次在台南南草埕藝術文化工作室的駐市計劃名稱為「城市•記憶」;在駐市計劃的一開始我便決定將「展覽」變成「藝術家開放工作室」。

 

所謂的「藝術家工作室」究竟是什麼呢?我發現自己其實有些的想像:可能是一位藝術家披頭散髮地站在比自己還大的畫布前面,一下站的很近好像要把自己的頭都鑽進去了、一下站得很遠盯 自己作品;又或者是藝術家的褲子上滿是不同顏料噴灑的痕跡,一手拿著煙一手拿著啤酒坐在角落邊看作品邊沈思。

 

這些想像的確刻板卻也可以無限的延伸。「創作」本身是件私密的事情,而「開放工作室」卻有讓這樣的私密性多了一點表演特質。

 

在工作室外面我留了一面大牆,上面寫著引用王爾德的一段話,也是我開始決定進行《製圖誌》系列作品的理由:「未納入烏托邦的世界,其地圖且不值一顧,因那人性永以碇泊的國度,已被棄絕於外 (A map of the world that does not include Utopia is not worth even glancing at, for it leaves out the one country at which Humanity is always landing )」。

 

我在旁邊的說明當中邀請觀者「畫地圖」,題目、形式、概念都不拘。 在這些地圖當中,從畫地圖的人寫的字、使用的顏色、畫的圖樣,可以讀到很多有趣的故事。

例如有提供訊息或指引功能的地圖:

例如「家」:

02_4.jpg
02_5.jpg
02_6.jpg

後來我發現當我請人畫地圖並說「畫什麼都可以」的時候,大部份的人會畫出自己的家、或是小時候住的地方的地圖。而很多這些「小時候住的地方」因為各種原因不約而同的都消失了,變成只存在記憶或想像當中的地方:

從小到大不同時期住的地方,「南投廬山是會出現在夢中永遠的家,只是也許山神生氣了,一切往日的繁華都煙消雲散。」

台北家、苗栗家(「外婆家已經不見拆了」)、台中家、高雄家、柴山家、屏東家、海邊家

「海島的遊牧民族:從有記憶以來,每隔4-5年搬的家」

「海島的遊牧民族:從有記憶以來,每隔4-5年搬的家」

「海島的遊牧民族:從有記憶以來,每隔4-5年搬的家」

「這是小學時的地圖,隨著都市更新和時間的變化,這裡大部份的店都不在,有一次回台北經過這要回家時突然發現,熟悉的不再熟悉了」

「這是小學時的地圖,隨著都市更新和時間的變化,這裡大部份的店都不在,有一次回台北經過這要回家時突然發現,熟悉的不再熟悉了」

這地圖裡都出現「六甲」,說的是不同的故事:

六甲基地、狗、7-11 胖店員、條條道路通某個有挫冰的地方、可恨的漫畫出租店、長滿草空地、對面老人在空地腳踏。

生活皇家、九如外婆家、六甲爺奶家

或許因為是在台南,很容易出現食物的名字:

台中鵝肉是台南老店,「老闆&老闆娘手上都是寶石」

台灣到處都有7-11

台南好友的口述食物地圖

有天出現一群南藝大的學生:

從畫地圖的人選擇的顏色或畫的圖形,可以猜到大概是怎樣的人:

也有其他生物/非生物看見的地圖:

我頭髮的地圖

牛B 跳蚤去餐廳

© 2014 YinHua Chu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