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random-access-memories

銅板腐蝕,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14

人的記憶本來就不會跟那時候的當下一模一樣。

小時候的家門口沒有小河、後面沒有山坡,只有一間間終日忙碌的家庭工廠。每天近乎24小時,從米店到油漆工廠到車床工廠到饅頭工廠到我說不出名的各式工廠,除了機械輪轉的聲音,每家每戶都在輪播中廣流行網。放學回家的路上,我會跟著廣播裡的音樂,從第一間唱到最後一間,唯一納悶的是一首歌的歌詞:「我也去將肚子跳舞,肚子在街頭漫步」。

到很後來我才知道那首歌是陳淑樺的《你走你的路》、歌詞裡的「肚子」其實是「獨自」。也到很後來,我才知道那是父母白手起家的年代,那時候整個台灣是一處大工地,我的家庭則是眾多中小企業當中的小小螺絲。我始終說不清楚家裡在做什麼,在我看來,他們會把一大綑一大綑的銅片、裁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的銅板;在放假的時候,我們會一人拿一個大磁鐵,邊看電視邊整理廢五金。

對於童年我沒有太多的懷戀。對於工廠的記憶,大概就是上面寫著安全第一的吊車、積木式的棧板和堆高機,裸女檳榔盒和滿是塗鴉的泳裝美女月曆。後來台灣傳統產業的沒落與外移,決定了我家族的變遷和流轉;我長大了,離開工廠去追求自己的想像、那個家門口應該有小河後面應該有山坡的美妙生活。

人的記憶本來就不會跟那時候的當下一模一樣。而「銅」這個金屬材料,承載了我的家族歷史,也將我對於童年和記憶的想像,封存為具體的重量與形狀。
 

 

策展人/Curator 賴依欣 Lai Yi Hsin
藝術家/Artists
6.21-7.06 李姿玲 Lee Tzu Ling & 何明桂 Ho Ming Kuei
7.12-7.27 朱盈樺 Chu Yin Hua & 蘇育賢 Su Yu Hsien

這場展覽的概念源自於一段生命經驗和上千張的家族老照片。透過影像整理和親人別離後儀式般地身體力行的食素,像似一種對歷史幽靈的召喚,將昨日的存在卻已消逝,真切地再度帶入現實所生活的此刻,見證證明其存在,成為一種新的證據,涉及的雖是過去,卻是證明和加深此刻生命與存在的真實性。

 展覽始於這樣的生命經驗,邀請四位藝術家,包括朱盈樺、李姿玲、何明桂和蘇育賢,展出的作品皆是創作者從自身的生命經驗出發,透過創作再現、回溯或思考生命的重大經驗和深刻感受,像似一個現實的時光旅程,在探索、證明、或以另一種形式反觀生命經驗中的「此曾在」是如何遺留,在過程中,作品成為一種「新的證據」,回應過去,亦與現實相互連結、牽引。而展覽名稱定為「此曾在」,除了延伸Roland Barthes在《明室—攝影扎記》一書中所探討的影像將激起的真實與存活之感受,一方面也取其字面「真實已逝去」之意涵,這些作品以不同形式,展現「此曾在」—曾經存在的事件、經驗或感受—在他們各自的生命中所激起的漣漪和感動,並將這些感受往前推進,與自我當下的生命意義產生連結,除了個人記憶,亦呈現某種超乎現實的想像,在事件和回憶之間,以想像填補空缺,在社會和文化之中,展現個人感受和啓發,細膩地呈現那些曾經存在卻已空缺的生命和事件,並期盼能開啓觀者對於自身生命經驗的回憶與想像。 

 

text by 草埕文化藝術工作室

 

© 2014 YinHua Chu

bottom of page